梦幻小说馆>玄幻>色系工口里番大全 > 18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
    日本上述要求当然与美、英等国利益冲突。不过,英法等国当时正忙于欧战。美国态度暧昧,起了助长纵容的恶劣作用。1915年4月26日,日本把“二十一条☸”的第五号除福建省权益另议外作为“缓议”,把其余各号作为最后修正案递出。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4时内答🎮🔡复。5月9日,袁政府屈服。5月25日,签定了有关山东、福建、南满、东蒙、汉冶萍、胶州湾、旅大租借地、安奉铁路等权益的两个条约及十三件换文。二十一条的绝大部分均被化整为零地强加于中国。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二十一条”,全国各地展开了更猛烈的反日、反袁斗争,卖国的袁世凯政府不🃢🙝久即被推翻。在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923年,北洋直系军阀政府宣布废除与“二十一条”有关的各种文件。日本统治者企图把“二十一条”强加于中国,其结果只能使它自己在亚洲、在全世界更加孤立。具有进步倾向的东洋经济计划新报当时🅟🇰指责日本政府说:“这是树敌于全世界,其结果只能说是为帝国贻下百年之祸根”1915年5月5日社论。这种🂀见解十分可贵,它表明日本存在着与军国主义势力对立的和平势力。

    三、“菊分根”政策与“西原借款”

    1、“菊分根”政策

    日本趁火机劫,先诱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来又支持倒袁,与俄国签定第四次“日俄密约”1916年7月3日,策动所谓“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所有这些野心毕露的行动和见不得人的阴谋勾当都发生在大隈内阁第二次,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时期。大隈内阁由此声名狼藉,难以继🍢🉴🋟续。1916年6、7月间,寺内正毅指使其⛎🙐🉦亲信散发秘密文件攻击大隈内阁有损帝国“声誉”。10月,大隈内阁辞职,寺内正毅内阁成立。

    寺内内阁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面临的任务是摆脱因“二十一条”及上述一系列阴谋而造成的狼狈局面,🐕⛓缓和国际关系,为日本在第一次大战期间猛然集聚的大量资金寻求出路。为此,就必须改变一下策略和口号。于是,军阀出身的寺内正毅反而指责大隈内阁是“霸道”,他打出“王道主义”旗帜。企图通过对华贷款来达到超过“二十一条”之目的。“西原借款”就是寺内内阁这种政策的产物。主持其事的寺内内阁大藏大臣胜田主计事后写🊡了一本书,形象地把这种政策比作“菊分根”,卷首题诗说:“渐到菊花分根日”,意思是:日本对华借⚝💗👿款即将发生效果了。

    2、“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以经办人西原龟三而得名。此人长期为寺内正毅在朝鲜策划经济侵略,与寺🚠内正毅、胜田主计等被合称作“朝鲜三人帮”。日俄战争前后,右翼军国主义首领神鞭知常鼓吹要“恃王道而结东亚”,西原龟三是神鞭知常的门徒,接过“王道”的口号。何谓“👊🇊🖳王道”满铁总裁后藤新平说:“殖民政策是文装的武备,即以王道之旗来实行霸术”,此话可以说是对所谓“王道”的诠释。正是这位后藤新平,在参加寺内正毅内阁后不久就上书,认为日本应当以“世界经济财政的和平战胜者”的姿态,“断然在中国投资一亿日元”,建立一个足以和“中欧经济同盟”、“协约国经济同盟”以及与美国经济撷抗的“东亚经济同盟”。“西原借款”或“菊分根”正是这类“王道”政策的实施。“东亚经济同盟”的一类则发展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狂想。

    1916年7月,西原龟三奉命来华考察后写成适应时局的对华经济措施纲要,主张把日本各大银行及与中🐁☞国关系密切之纺织💳🕸🎗公司和实业家组成投资团,对华进行投资,以确保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寺内内阁接受了这个方针。1916年12月4日,在日本政府支持下,兴业、朝鲜、台湾三银行组成了专门对华投资的特别银行团。1917年8月28日,日本又与北洋政府合办“中华汇业银行”,专营借款业务。以第一次交通银行借款1917年1月20日为开端,寺内内阁执政两年期间,日本共对华贷款三亿八千六百多万日元,绝大部分都是扶植段祺瑞政权的军事政治贷款。段祺瑞则对日本帝国主义俯首听命,尤其是他所签订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使中国在军事上从属于日本,实际等于二十一条第五号内容的实施。

    “西原借款”大都没有担保,历届北洋政府无力归还,大部成为呆帐📻☛⛱。拖到1926年,日本政府不得不发行专门公债拨交兴业、朝鲜、台湾三银行,把这三笔烂帐转嫁给日本人民。“菊分根”政策与“二十一条”政策同样破产。

    四、出兵西失利亚的失败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沙皇俄国的崩溃为日本向北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1918年1月18日,日本借口“保护侨民”派军舰两艘驶入海参崴。5月下旬,欧战期间被俄国俘虏的捷克兵团经西伯利亚返欧,中途哗变。帝国主义各国遂以“援救捷克军”为名,大举出兵,围攻苏维埃政权。七月初,美国向日本提议,日、美各派兵七千名至海参崴,同时声明:日军之行动将不🅌止于海参崴,“可能向西伯利亚出兵”。8月2日,日本政府发表公报宣布“出兵西伯利亚”。其时,日本各地正爆发大规模的“米骚动”。日本统治者出兵时特意大张声势,以转移国内视线,向人民施加压力。

    有些著作把日本出兵西伯利亚说成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要求的结果,日本历史家井上清写了专文,引证大量史料,着重指出:日本统治者在俄国发🆍🎕生二月革命不久就策谋出兵。十月革命发生后,更是积极策动,其中心人物有参谋总长上原勇作、外相本野一郎、内相后藤新平等人。寺内内阁的谋略人物西原龟三在1917年11月写了“东洋永久和平方案,也主张先取北🁬🈷🂿满,再向俄国的滨海州🅌、阿穆尔州等地扶植亲日势力,“或进而采取断然措施”。他们认为,出兵西伯利亚既是日本的长远战略,也是为了在欧战结束后的和会上取得有力地位的“最方便的一着”。

    日军出兵西伯利亚以后,逐次增兵,最高时达到七万三千人。“贝加尔湖以东所有村镇都有日军。从海参崴到赤塔,不论是西伯利亚铁路,也不论是中东铁路,各个车站都挂上了日本国旗”,战线越拉越长。日军还公开支持霍尔瓦特、谢苗诺夫等白俄匪军,妄图在东部西伯利亚建立一个受日本控👫制的反苏傀儡政权,与满蒙地区连成一片。但是,在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的坚决打击下,日军的处境越来越狼狈,冻伤者达20。1920年驻扎在庙街尼古拉也夫斯克的一个大队营日军被游击队包围,缴械投降“尼港事件”。几万日军陷在西伯利亚,进退维谷,士气低落,国内外纷纷指责,拖到1922年6月,不得不声明撤兵至10月下旬撤毕。

    一位评论家说,日本这次出兵,“驻兵四年余,耗资九亿日元,司令官更换三☬🂜次,动员了几个师团,终于一无所📨🝖获地🇳撤兵”,是日本“国防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