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回来了,盛亚走品牌年轻化的策略是不是正确的出路?
我觉得这不但正确,更是一条必经之路。
在尚未被市场、竞品与趋势所击倒之前未雨绸缪,去讨好你的潜在消费人群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潜在消费人群是需要培养,万万不可在培养潜在用户的同时你去伤害你既有用户的利益与对品牌的忠诚度。
让我来举个简单的小例子。
假设你是个非常喜欢于谦老师的“德云女孩”,你喜欢于谦老师喜欢到了一种非常痴迷的状态——你觉得于谦老师长得很可爱,你觉得于谦老师的衣品很得体,你觉得于谦老师的爱好既很亲民又不庸俗,你觉得于谦老师的情商非常高、人缘好到爆,你觉得于谦老师的相声专业能力已经是宗师级别的水平。
但是于谦老师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买票看他的演出,他去跟华晨宇学乐理,然后每周上《我是歌手》争榜首,你还会再喜欢于谦老师么?同样,那些《我是歌手》的忠实观众会因此而喜欢于谦老师么?
我相信你会给我一个否定的答案。
但如果于谦老师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买票看他的演出,他去《我是歌手》的总决赛给华晨宇当帮唱,你会不会更加喜欢于谦老师?同样,《我是歌手》的忠实观众心中会不会在一票相声演员中唯对于谦老师情有独钟呢?
我相信一部分人会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
同样都是于谦老师,同样都是上《我是歌手》同样都是跟华晨宇合作。你的反应为什么会不同呢?
因为隔行如隔山。
你说相声的,唱歌唱得再好,去专业的歌唱比赛争名次你那叫“搅合”。
但是你作为相声演员,你唱歌唱得还行,你去帮专业歌手拉人气去,你那叫“帮忙”。
性质不一样,观众心中的喜厌程度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