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最早源自古罗马的民主时期,15世纪以后,即“文艺复兴时代”逐渐形成一类思想和理论,最初仅表现在艺术方面。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泛滥,“人道主义”的概念逐渐渗透到政治与道德领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人道主义”的内涵被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至于德赛军团在进驻北阿拉贡地区时,所打出的“人道主义”口号,其准确表述意义为“人道主义干涉”,是指当一国“对它的国民施行虐待或加以迫害到了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和使人类良心震惊的程度”,在未得到被干涉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基于人道主义原因对该国实施武力干涉或以武力干涉相威胁。
当然这类“人道主义干涉”也是有历史依据,可以引经据典。早在17世纪,近代国际法学说的奠基人雨果?格老秀斯提倡过“爱的万国法律”,即通过武力限制战争。因为“正确的理性原则和社会本质并不禁止一切暴力行动,所禁止的只是那些反社会的暴力行动”。
“……德赛军团尽管不是用武力来限制战争,而是要以武力去拯救阿拉贡地区即将饿死的数十万灾民,保障民众基本生存权利,同属于国际法规则之列。”
上述一句话欧洲著名法学专家,产业经济学教授,兼曼雷萨内阁首相,萨伊对“人道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干涉”诠释。事实上,就是对德赛军团军事行动的一类辩护。
萨伊教授的这种诠释或是辩护,配合阿拉贡地区的严重灾情描述,被转载到欧洲各大报刊,并得到很多欧洲普通民众与“正义人士”的谅解与同情。
曼雷萨内阁代表德赛公爵,向欧洲各国的著名慈善家、社会贤达,甚至罗马教廷,发出公开邀请函,请他们来北阿拉贡地区与加泰罗尼亚,考察灾民救治与家园重建情况,以及加泰罗尼亚政-府与人民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人力、金钱、物质等方面。
……
伦敦,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
外交大臣,查德。韦尔斯从首相书房里走出,满脸写着不悦与愤怒表情,在面对等候首相召集的两位内阁同僚时,毫无绅士风度的他冷哼一声,便急冲冲的摔门而出。
“都进来吧,先生们。”老珀西瓦尔的疲惫声音从书房内传来。
第一海军大臣梅德韦勋爵,与战争大臣利物浦伯爵相互谦让着,一同步入首相书房。
老珀西瓦尔先示意两位内阁重臣随意入座,接着又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都看到了?”
梅德韦勋爵与利物浦伯爵面面相觑的对望一眼,继而尴尬的点点头,但都一言不发。
去年10月,借助英王乔治三世对上下两院的影响力,老珀西瓦尔内阁成功摆脱了那场政治危机,所有内阁成员又重新团结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桀骜不驯的查德。韦尔斯爵士开始质疑老珀西瓦尔首相的对外政策,并声称首相经常绕过作为外交大臣的自己,直接下令干涉外交事务。